约2980个字。
月迹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活动)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也与月亮相关的文章(板书《月迹》贾平凹wā
)。这里贾平凹的“凹”读wā,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重点字词强调
倏忽(shū)袅袅(niǎo)嫉妒(jí)掬(jū)淙(cóng )面面相觑(qù)
三.出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巡视)
⑴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中秋夜寻月亮的过程。
⑵文章围绕寻找月亮的过程写了哪几件事呢?
【明确】盼月亮
↓
寻月亮(镜中望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
议月亮;
2.教师小结:由此来看,全文是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来展开的,其中“寻月亮”又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围绕寻找月亮的踪迹,写了镜中之月、院中之月、杯中之月、沙滩之月、眼中之月,文章看似散乱,实际上都是紧扣“月迹”在写,表达作者那种月一般纯洁、真挚、明亮的心境,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