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上诗歌——诗歌单元教学随想
富阳中学语文组 吴群英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是个诗歌的海洋,洋洋洒洒、纵横时空。掩卷而思,恍惚间我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跨过了漫长岁月,在这诗歌的国度里遐思翩跹。诗歌总是有着非凡的魔力,它时而让人愁肠百结,时而让人豁然开朗,时而让人苦思冥想,时而让人激情澎湃。那种奇妙的感受让我兴致勃勃地又翻了一遍中国诗歌史。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这些“新鲜有趣”触动了我们心中那寸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先生又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可是,随即我就不无担忧地想到,学生会喜欢李白杜甫、喜欢舒婷海子、喜欢普希金华兹华斯吗?我知道很多人对吟诗作对很不以为然,课文中的诗歌将和其它文体的课文一样,只是考试的材料,他们枯燥地学、机械地背、痛苦地默,从没有被诗人的情感感动过,从没能在心里引起丝毫的共鸣。如果是这样,我想我这个作为诗歌爱好者的老师将会更痛苦。高中学生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应该是读诗、懂诗、爱诗的最好年纪啊。他们憧憬未来,豪情万丈;他们偶涉人世,心潮起伏;他们情窦初开,情深意长。只要能把诗歌中的种种情感传递好,把诗歌中的种种美感表达好,我想没有理由学生会不喜欢诗歌,毕竟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啊。
诗歌是情感的高度凝聚与升华,是创作者内心的最真实的显露。作为阅读者,重要的不是从诗句中学习到何等的高尚情操,也不在于从中获得多少的教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而这块地方到底在哪里?现代人已经说不清了。让我们的心结结实实的震动一回!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具体到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内心产生震动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学生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发生一次撞击,在撞击中去神交去感动去洗涤去熔化,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则承担着导航的责任。
“诗情画意上诗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用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分析诗歌内容,讲清诗句含意,启发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赏析语言技巧,用富有韵味的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生动的思想内容。一首诗歌的感染力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诗歌本身的思想内容深刻与否及其表现形式的新颖程度,但绝对不能够设想,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讲解、表现。各种样式文章的教学,教师都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诗歌教学对教师教学用语的要求则更高。教师要渲染气氛,给学生创造诗一般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氛围中去,就必须用诗一般的语言。如果是用呆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