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渔!欲……
——浅谈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重庆外国语学校 廖雪寒
重庆凤鸣山中学 黄世蓉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授人以“鱼” 授人以“渔” 授人以“欲”
2002年春季,在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会上,第一次听说:“新课程标准”这个概念。培训会上专家们丰富的理念知识、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大开眼界,听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回来的路上摩拳擦掌信心百倍,认为语文教育的春天到了,该是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然而当手捧人教版7年级语文课本准备备课了,将书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这才叫苦不迭。这套书可谓是在新理念新时期下编写的新教材,得用新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执教才行,单凭那简短的几天培训会就想将自己彻底的也变成“新老师”,还真有点异想天开。果然,我越是备课越是心慌,因为我分明又看到了那个“过去的我”拿着新教材即将走上新学期的讲台,给学生依然是那条“鱼”。于是我茫然了,困惑了,痛苦了。
带着这个茫然、困惑与痛苦我再一次地将培训材料细细的读了一遍,心中渐渐的明亮起来,那就是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老师是干什么的!新教材中所体现新教育理念要得以实施,其关键环节在教师,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果不“新”,新的课程标准必将是空中楼阁。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新”呢?
于是我想到了以前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游人到乡间旅行,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把它放到牛可以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这个故事使我这些天心中的郁结渐渐的化解开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两个关键的环节就浮现在我的大脑中了:教师首先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然后再进一步做到“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把握住了这两个关键的环节,教师对自己角色应该能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该放则放,该帮则帮,不误人子弟也决不越俎代庖。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老师不光给学生“鱼”,还要能给学生“渔”,更要调动学生的“欲”。相面我就此谈谈我的两点体会:
一、谈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指的是灌输书本知识,“授人以渔”指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任何一时期时段的教育都必须贯穿的一致的核心。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际,有较多的方面也正是这样做的。正是基于此,我认识到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让老师完全的抛弃自己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将自己过去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在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大胆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大胆的吐故纳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已有的语文学习方法,保留、借鉴与舍弃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掌握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清楚:我干了些什么。
开学之初,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你的语文成绩如何?(用等级来界定)
2、 你对学习语文有兴趣吗?
3、 你能整理出自己好的与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吗?并结合自己的一次考试或者是一次有深刻印象的语文活动来具体分析。
4、 你觉得你周围哪些同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很好?你愿意学习他们方法吗?为什么?
5、 你觉得语文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的回答问题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6、 如果你不赞同老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你愿意同他们争论吗?如果一时没有答案,你愿意再继续深入的去探究吗?
7、 你觉得语文的学习是不是只有课本、只有课堂?如果不是,请尽可能的举出你生活中的实例。
8、 如果给你一篇文章,你能模仿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自己的想法来给同学们讲解这篇文章吗?
这些问题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你”,强化的也是“你”这一角色意识。学生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多数都能深深意识到语文学习是自己的事,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有哪些不足、哪些值得改进。做到知“己”。
其次,从确定学习对象和范围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到了知“己”,还得让学生知“彼”,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用武”之处。我将语文书和语文读本展示给他们,问:一学期能不能学完?语文学习光学习这些够不够? 第一个问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不完”,第二个问他们就犯糊涂了,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时我告诉他们:不够,远远不够。因为语文的学习课堂和教材是后方,而生活、社会则是前方,我们怎么能总是呆在后方而不去前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