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8900字。

  2012河北省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始终以韵文的形式出现。春秋时期《诗经》的定型,基本以四言为主,东汉至公元四世纪的大分裂时代,五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直到公元六世纪隋统一中国,发展为七言诗,新的诗歌范例隐约确立。
  东汉佛教初入中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都遭遇到瓶颈,是佛教东渐才使得这一僵局被打破,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冲击。佛典汉译,方块汉字陷入表达上的窘境,大量梵文翻译体的字词产生了,为汉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用单音节的汉字来翻译多音节的梵文,引发了中文的“反切”“拼音”现象,触及了汉字的音韵问题。受梵语的启发,沈约为汉字定出了平上去入四声,规定了四声八病,强调诗歌的音韵美,为唐诗高峰的代表——五、七言格律诗和绝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盛唐诗歌所达到的高度,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吸收了佛教文化后演进的结果。
  而唐宋以后,古典诗歌在怎样创新上又面临难题。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文化遭遇了第二次异质文明即西方现代文化的巨大挑战,至今余波未绝。五四新文学运动,白话文以革命的名义取得了对文言文的全面胜利,新诗(白话诗)也以决裂的方式,切断了千年古典诗歌的血脉。百年新诗,虽有不短的里程,但相比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悠远,却是稚嫩的少年。新诗从内在的精神到外在的形式,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反动。应该说,百年新诗的艺术实践尚未跨越实验阶段,新诗的文体与语言也远未成型。新诗秉持的五四新文化精神,只解决了它的时代性和价值观的问题。但由于新诗脱胎于西方的自由体诗,诞生之日就中断了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所以它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演进,也不是汉语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它对西方诗歌的激进的移植和对翻译体语言的全面模仿,从而使新诗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在对诗歌文体边界的把握上,它的“形”和“音”,它所呈现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尚未获得国人的普遍认同。
  任何由由都是有限的自由。诗歌作为最高级的文体,它自然有自己的文体边界,也就是形式上的边界,主要包括节奏、韵律和语言。新诗当然是开放的,但新诗应该有确定其自身的形式上的规范。作为母语创造的旗手和语言顶尖品质的书写者,音乐性、节奏和语言是一个诗人毕生面对的挑战,无视汉语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割裂方块汉字的语言传统,是诗歌走向其反面的必然末路。
  佛教用漫长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化进程,给中国古典诗歌以重大影响,而中国古典诗歌也以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和不懈努力,赢得了世界性的尊严。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大撞击的漫长岁月和广阔空间里,新诗需要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汲取一切可能的写作资源,在中西文化的大交流中获取再生的强大动力,承担起母语革新先驱的历史使命,从而铸造中国第三个诗歌的黄金时代。
  (节选自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
  1.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产生于新文学运动时对西方自由体诗的模仿,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面反动。
  B.新诗的发展虽历经百年,但艺术实践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文体与语言还远未成熟。
  C.新诗的时代性和价值观在诞生时就已得到解决,艺术表达形式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D.新诗要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承担起母语革新先驱的历史使命,要走的路还很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外文化碰撞中,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经过漫长的汉化,外来文化逐渐融入到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锦,字元朴,余姚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江阴知县,征授南京御史。江洋有警,议设总兵官于镇江。锦言:“小寇剽掠,不足烦重兵。”帝乃罢之。已,疏言:“淮兖数百里,民多流佣,乞宽租徭,简廷臣督有司拊循。”报可。军兴,民输粟马,得官锦衣,锦极陈不可。寻清军云南。
  当是时,杨继盛以劾(严)嵩得重谴,帝方蓄恕以待言者。周冕争冒功事亦下狱,而锦疏适至。帝震怒,手批其上,谓锦欺天谤君,遣使逮治,复慰谕嵩备至。于是锦万里就征,屡堕槛车,濒死者数矣。既至,下诏狱拷讯,搒四十,斥为民。父埙,时为广西参议,亦投劾罢。
  锦家居十五年,穆宗即位,起故官。擢太常少卿,未上,进光禄卿。江阴岁进子鲚万斤,奏减其半。隆庆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破擒叛苗龙得蚱等。宣慰安氏素桀骜,畏锦,为效命。
  加太子少保,寻加兵部尚书,掌院事如故。锦摘陈御史封事可采者数条,请旨行之。四川巡接雒遵憾锦,假条奏指锦为奸臣。御史周希旦、给事中陈与郊不直遵,变章论列,遂调遵外任。帝幸山陵,再奉敕居守。其冬,以继母丧归。十九年召拜刑部尚书。年七十六矣,再辞,不许。次苏州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