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90个字。
《童年》
linchunhua
你也许熟悉"高尔基"这个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俄罗斯文豪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童年》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我"(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3岁由到10岁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 "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人间》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描述的是阿廖沙11岁起外出谋生走向社会的经历。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底层生活酌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描写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16 岁那年,阿廖沙背井离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严酷的现实让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阿廖沙人生之路的第一所社会大学。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在这所"大学"里,阿廖沙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在喀山的四年生活;阿廖沙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而,这"三部曲"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它表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高尔基对自己创作《童年》曾经多次说明:
"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 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 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
"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