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40字。
《囚绿记》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陆蠡,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 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