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吴忠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王正有
●课文分析:课改实验区教材高中语文的课文容量加大,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加大了比重,出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加上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础,学生层次等,完成这个任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归纳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解决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北宋画家文与可,曾以筼筜谷仰斜之竹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庄谐相衬,情深意切,体现了作者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之优秀散文。
●赏析重点: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美文的语言特点。
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两课时,(根据课堂进展自然分为两课时,这里不做明确规定)
●课堂教学:第一步 首先检查预习情况,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预习中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小组长收起来,每组选四个代表,把本组问题进行集中归纳,取掉重复性问题(看哪个组效率高,速度快,其他同学默读课文)。
第二步 把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归纳,在黑板上把问题归为两大类:一类属词句疏通问题,一类属课文分析问题(包括写作特点)。
第三步 归纳解决问题
一、词句疏通问题:
(一)预设问题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wèi赠送)
2、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
3、投诸地而骂 (诸 之于,兼词)
4、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 (与 许可,同意)
5、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略)
6、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译文: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为:“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
7、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
8、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
(二)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三段课文,解决文意问题,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讨论,老师引导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课文分析(用提问的方式):
1、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明确: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是杂文,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3、文章主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