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爱国精神。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反动统治者及其帮闲文人的凶残下劣,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深沉强烈的革命感情。
二、学习鲁迅先生把简练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熔为一炉的写作方法,理解体会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深化文章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三、弄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每一部分的特点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抓住文章爱憎分明的感情线索,充分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五、学习鲁迅先生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加强感情的抒发,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来突出中心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头作文,导入新课
1、 请同学们以“十六岁,人生的花季”为话题,进行200字左右的口头作文片段练习。
2、 十六岁,的确绚丽多姿,令人憧憬、留恋,那么二十二岁,又是人生的什么季节?
22岁,是生命之花竞相吐艳的年代;
22岁,是人生之河汹涌澎湃的年代;
22岁,是磅礴朝阳冉冉升起的年代;
22岁,本该是事业旅程刚刚发韧的季节;
22岁,本该是奋进的小舟驶出港湾的季节;
总之,22岁是无法用七彩之笔尽情描绘的年花;
正如毛主席所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然而,她却走了,勇敢地走了,带着微笑走了,也是永远地走了……
留给人们的只是无穷的力量,无尽的芳芬;
引导着我们走向光明,迈向辉煌。
她就是刘和珍君。
二、 背景简介
那么,她为什么要走呢?她又是如何走的呢? 她走后,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为什么要记念她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