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0330字。

  吉林市普通高中2011-2012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一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56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走远不能靠“神奇”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
  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先吸引住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多是中华文化中神奇、惊险之类的文化要素,诸如盖世武功、祖传秘方、民间绝活、人造奇迹以及神秘观念等等。
  在近代,这些放着异彩的神奇文化确实曾使西方人十分惊愕,也曾吸引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是中华文化最初走向世界的情况。但这些文化要素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科学原理不明,加之文化偏见,所以在向世界推广方面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中医至今也未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承认。
  更何况,“神奇”、“神秘”等词汇并不是正面评价,掺杂着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因为神秘、神奇往往意味着不好理解,不容易被西方认同,无形中就把中华文化降格了,认为中华文化有其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的一面。这些形容词并非完全善意,中国如果输出大量类似的缺乏科技、人文因素的传统文化要素,只会加深别人对我们“神奇”的误解。
  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另辟新路和广路,把带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推向世界。所谓科学性,是指可以为现代科学所解释,例如针灸止痛的道理目前已能为现代科学所解释,被各国所接受,不妨在这一方面加大推广力度。所谓普适性,是指能为全人类所需要和践行,例如自由、平等这些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西方观念,中国未能及早提出,但我国毕竟历史悠久,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并不少,诸如天人合一、兼收并蓄、宽容待人、重视家庭和伦理等都是这样的文化要素。如果我们能通过电视剧、电影、出版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强调我们同样也拥有普适的文化因素,肯定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
  目前,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方面还缺少实力和经验。为加速文化走出去,我们一方面应继续组织外国人广泛接触中华文化中精华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文艺团体的对外交流工作,组织反映中国人兼收并蓄、重视家庭和伦理等理念的优秀剧目在国外展映。总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首先选择好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内容,立足于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交流的方式来推动,把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推广出去,减少外部对我们的偏见。
  (2012年3月《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带有神奇、惊险之类文化要素的中华文化,是最先吸引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
  B.那些放着异彩的中华文化曾吸引了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也算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始。
  C.中华文化被西方认为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所以中华文化向外推广的过程愈发的困难。
  D.中华文化是包含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的,如针灸止痛、宽容待人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分;7题8分)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悫年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江夏王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