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广东实验中学 谭未为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全面施行将近一年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此,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是同仁们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积极活化学习思维
新课程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将探求知识的心理历程还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在实践中,我们可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多问: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问问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问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不仅知道作者写什么、怎么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探寻有没有别样的写法。一方面我们要呵护学生求异质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能简单否定,特别要变即时性评价为延缓性评价。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同)《行道树》一文为例,笔者让学生感知课文后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说行道树站在马路边是一种堕落?”“为什么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等许多问题。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笔者都给予积极肯定,并设置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纠正学生的偏差:“谁来帮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含义?” “你对这位同学的看法有什么评价?”等,真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求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学生的感悟能力体现在能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的资源。教师在激发学生提问的同时,要让他们多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悟文本,去主动构建知识。还是《行道树》一文,在探究“为什么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不以为然,认为“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不是行道树最大的忧愁,行道树最大的忧愁是孤独和不被人理解,并举清洁工受辱等具体事例证明。通过感悟,大家认识到将来工作环境苦一点、累一点,奉献精神固然不能少,但在不被人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形下仍能默默奉献,就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见学生已把自己的命运置入文本,反观自我,悟出新意,为“我”所用。
3.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水尝天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进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没有得到精神的愉悦。在执教《我的信念》时,学生被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打动,提出了“我国为什么没有人获诺贝尔奖?”“中国人为什么只有加入外国籍后才有人获诺贝尔奖?”等问题。笔者抓住契机,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去感受中国历史,比照国际形势,去确定努力方向。学生在热烈畅谈中尽管还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他们有“怎么想就怎么说”的情感支持,他们有“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结论”的多元思维背景,他们有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发愤学习的满腔热情。所以,我们必须变传统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二、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表现为教师善于巧妙地化解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深化学习的契机。在课堂教学这个动态系统运行过程中,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思维交流,也存在着师生与外界信息等多便4面、多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