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再别康桥》教案
肥城一中 王立强
【教学目标】:
1、美读诗歌
2、品味诗歌
3、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炼的、优美的,诵读还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诵读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2)讨论分析法。
心理学上人的认知规律认为:一味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如主动参与分析理解掌握得扎实,理解得深刻,体验得透彻。所以在学习中应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去分析、体验。
(3)合作探究
本课在仿写诗歌环节采取分组讨论修改,互相补充的方法去学习。
相应地,教法上可以采取适时引导、点拨、启发、讲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欣赏蔡琴的《再别康桥》,创设学习诗歌的氛围。(幻灯片1)
二、导语:
低徊的旋律,深情的咏叹,蔡琴用她的歌声唱出了徐志摩的康桥世界。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走进徐志摩的康桥,去领略康桥的至美,去体味诗人的至情。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幻灯片2) 齐读
1、美读诗歌
2、品味诗歌
3、仿写诗歌
三、析题:
看人看眼睛,读诗读题目。从诗歌的题目中,你都读出了哪些信息?(幻灯片3“我来解题”)
学生自由发言。
别,这是一首离别诗。抒发了离别之愁。
再次告别。作者不是第一次告别康桥。
教师评价:
你理解的很准确,但是还不太完整,哪个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学生补充。
作者要别的是康桥。现在的剑桥大学,作者的母校。作者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四、美读诗歌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下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一步领悟。
哪一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勇于展示自己是成功必备的一种素质。好,这个同学来读。注意3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拍、读出情感。
评价:读出了抑扬的节奏,读出了淡淡的忧伤,非常好。
但是,同学们思考,诗歌中除了离别之愁,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2节开始写的是康桥的美景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应该带着什么情感来读?高兴、喜悦。
这种喜悦到哪一节发展到了高潮?第5节,哪一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满怀喜悦的读齐读一遍。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传情。读出情感的变化。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入境,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背景音乐,下面,让我们的教室里响起朗朗的书声。(幻灯片4伴奏音乐)
好,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最能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同学来读。
评价:听得出,这位同学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了出来。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