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70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诗两首—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