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60字。

  说“木叶”
  授课人   宾昕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质,进行迁移,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从繁杂的行文中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
  2、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课文,大家应该看过这篇课文了吧,课文很长,大家知道这篇课文有多少字呢?宾老师数了一下,总共有3202个字。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的学习时间只有一节课,任务很重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先逐段地概括出文章各段的主要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怎样才能快速地概括出文段的主要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要快速地概括出文段的主要信息,其中有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少数中心句在文段的中间。其实,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筛选和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考察,答案往往就在文中,就看我们找不找得出。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说“木叶”》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什么?(2分钟)
  学生阅读回答,幻灯明确    最早在诗歌中用“木叶”的是谁?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接着同学们快速阅读第2段,概括出本段的主要意思。(5分钟)
  (学生阅读概括,幻灯明确)(注意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2、从“木叶”发展到“落木”,体现了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创造的写作特点。 
  下面请阅读第三段,找一找这段说的是什么?(3分钟)
  (学生阅读概括,幻灯明确)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就在于一个“木”字。
  教师总结(2分钟)
  前面三段作者都是围绕“木叶”这个词来写的,描述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文学现象:“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板书:幻灯明确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文学现象:“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同学们,上文讲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就在于一个“木”字,作者在第4段和第6段中分别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请同学们迅速的把这两个特征找出来。(3分钟)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明确,幻灯展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