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40个字。

  我教《湖心亭看雪》
  张国生
  一、特殊的“备课”
  这一课的备课,有些与众不同。自然也搜集各种资料,也调动平生知识积累,但更重要的,是亲临湖心亭现场,通过“行路”寻找教学这一课的灵感。
  以前我已经数次游览西湖,也游览过湖心亭。但那时的中学课本没有《湖心亭看雪》,也就没有对湖心亭进行特意的考察。那又是使用胶卷拍照的年代,一个彩卷要几十块钱,拍照得考虑节约,所以竟没有留下一张湖心亭的照片。为了上好这一课,并为制作课件拍片,我又于2007年7月9日专程去考察湖心亭。当时正值酷暑,从电视得知那几天是杭州有气象记录143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因为到湖心亭必须先围湖转半个圈,我到达湖心亭时,正是中午烈日当空之时。
  湖心亭四周绿水环抱,是观赏西湖山色最佳处。在此极目四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给人以美的感受。湖心亭岛上的亭子“湖心亭”是一座宫殿式楼阁,翘角重檐,琉璃瓦盖顶。亭的四面均为落地长窗。亭外四周围以栏杆,遍植垂柳和四时花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背诵的《湖心亭看雪》,并考虑教学问题,能得到“纸上”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深深地感悟到张岱的“痴”,并和他产生深深的共鸣。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在“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更定”,相当于早晨5点。冬天的5点,天还黑咕隆咚,正是人们钻在被窝里睡觉的时候,他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实在痴得可以!这是从“纸上”可以感受到的。
  但是,亲临这里才体验得到,湖心亭在西湖湖心,距四岸都有相当距离(估计有一公里),且无陆路可通,如今登上需花50元买船票。张岱登时虽无船票之说,但也必须划船前往。天还未明,划船前往,危险不危险?一旦出点事故,四周无人,谁来救你?如果不是有高雅脱俗的情致,如果不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有异于常人的热爱与感受,或者说,如果不是对西湖雪景有痴情,绝不会如此!而张岱,就是这样一个痴情者。这一点,不亲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我特意拍摄了下面这张照片,让学生感受张岱之“痴”。
  在这里“备课”的另一个收获,是由自己的“痴”,进而升华对“痴”的认识。
  我此行也认识到自己的“痴”,而且自认为比张岱更痴:我和作者同是为了一个既不能当吃也不能当喝的精神目的而来,同样不辞辛苦。所不同者,他在严冬,我在盛夏;他在凌晨未明之时,我在中午烈日当空之际。说比作者更痴,自认为绝非妄言:张岱是杭州居民,来此并不费时费力,而我居住在数千里之外,更有远途奔波之苦。我的心脏还装着4个支架,此行之后半年,其中一个支架再次堵塞,发生心梗,结果又装了第五个支架——岂不更痴?
  由此又感悟到,世间迷于专业或超脱人生者往往多“痴”,有痴意、痴言、痴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痴不痴?苏东坡已经“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又“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夜游,痴不痴?陶渊明不知自己何许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耕田园,痴不痴?陈景润穿一双开着天窗、永远不会得脚气病的鞋子,头撞在电线杆上还说对不起,痴不痴……
  “痴”可能是被人笑谈的,但这个世界还真需要这种“痴人”——如果他们不“痴”,我们就享受不到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人也只有“痴”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某种造诣。蒲松龄曾这样评“痴”: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聊斋志异?阿宝》)
  我也曾在为《大语文课件》所写的“跋”中感叹:
  我没有计算过完成这套作品究竟需要多大的投入,然后换来多大的产出;更没有考虑过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制作一个《边城》,还特意跑到湖南凤凰考察和拍片子,究竟合算不合算。我在某种程度上好像是一个出家人,早已抛却功名之心,利禄之念,处在一座深山古刹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