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00个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体悟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还有就是整体把握,复述故事的能力锻炼。这不仅需要抓住关键的信息,还需要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能力。
再有,就是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能力;
最后,从模仿开始,积累语言。(背诵文章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过多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比如这样的一个故事,大家看看他是什么意思。
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
这时那位名人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你可以练笔)(让学生发言,然后在把答案引出,最后在把课文引出来,这里指最后一段,可以齐读,可以迁移)
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⑴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⑵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⑶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⑷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我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谁能把“亨特”的故事给大家讲一遍呢?(先试探一下,看看反应)
我还是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吧!
我这里有一组速答题,大家不需举手,直接站立起来抢答,以三秒钟为限。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其实这组题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要想整体把握一个故事,就要抓住一些要素,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时间、地点、人物、数据……)
当然,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把握情节的脉络,也就是层次结构。
例如:谁能够用三个短语,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
……
最后,我们要在头脑中梳理一下情节的内在联系。
比如:(找一个同学读导语)(读书要动脑)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最后,复述练习——
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