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个性化阅读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台湾即将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培养“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将推出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是“学会学习”。我国今天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问题,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研究是最个性化的事情。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阅读就是一种个性化比较大的活动。因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必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自古以来,解读文学作品就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极构成。阅读文章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当中,我们能从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语言、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鲁迅的深厚力量;能从火山爆发似的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中,体味到郭沫若的狂热。作家的个性,无论如何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着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阅读作品,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文本阅读是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二步。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这时候作品文本绝不等于作者,读者可以以文本为出发点来阅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就是要从语言符号中获得心理历程,无论是社科类文章、科技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多是阅读过程所必须的。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共性使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