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40个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是命运多舛,屡屡失意;他,人到中年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晚年悲守穷庐、贫困潦倒,却仍然心忧天下,最后孤苦伶仃地客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局面。他的诗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更被后人誉为“诗圣”。请问,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一位诗人?(杜甫)
  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始终不能攻下邺城。到了第二年3月,反而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败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见到这种情景,他十分的忧虑和愤慨,于是创造了两组组诗,这两组组诗是“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做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3、明确古诗朗读的方法:
  ①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第一步
  ②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第二步,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划分节拍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提示(多媒体显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