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个字。
《星星变奏曲》教学案例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案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朦胧诗萌芽于动乱的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开始开花结果,蔚为大观,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诗潮。我读初中时,正是朦胧诗盛行的时候,那时我哥在上海大学读书,每到暑假回来时,都会带回一些书,其中就有朦胧诗集,诗选。我记得中午午休,我常会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朦胧诗。由于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尽管许多人对朦胧诗感到很陌生,觉得它隐晦难懂,但我却觉得它很亲切。这节课就让我引领大家走进朦胧诗。
首先,大家用心地默读这首诗,感受它的诗意诗情,然后出声地朗读两遍。
(生默读——出声朗读。)
师:刚才听大家朗读,感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好朗读的节奏,诗歌是很富有节奏感的。大家朗读的速度快了些,急促了些,试着把它读得舒缓些。听听录音的范读。
(生听录音。)
师:再来一遍,跟着轻声和读。
师:欣赏诗歌有没有什么方法呢?是有方法的,一般方法是从品味语言入手,进而感知意象,进入情境,从而理解思想感情。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品味语言,大家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感觉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怪?
生:有一点。
师:感觉到了,说明你语感不错,很细心,找找看,看那些语句写得怪?
(生发现并发言。)
生1:“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怪。
师:为什么觉得怪呢?
生1:星星在天上,静止的,怎么会在睡莲从中游动呢?
师:是啊,星星怎么能游动呢?想象一下诗中的情境。
生1:因为星星倒映在水面。
师:体会到了一点,还有没有?
生2:因为在水波的晃动下,星光一闪一闪的,像在游动。
师:嗯,体会得更真切,还有没有呢?(生沉默)我补充一点,大家看有没有道理。因为萤火虫的飞动和水面的星光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造成错觉,感觉星星在游动。(生首肯)
接着找,找到了就按照“我觉得那句怪,因为什么,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什么。”的思路句式来自由发言,好不好?准备两分钟。
生:我觉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怪,因为“闪闪烁烁”是视觉感受,而声音是听觉,怎么能“闪闪烁烁”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声音是从远方飘来的,听起来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感觉上就像光一闪一闪,一明一暗的。
师:说得好!诗人把视觉和听觉沟通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是通感。“通”就是打通连通沟通,“感”就是感官感觉感受。所以通感就是打通不同感官的感觉和感受。接着发言。
生:我觉得“蜜蜂在心头颤动”怪因为蜜蜂怎么能在心头颤动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说不下去了)
师:我提示一下,这句诗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蜜蜂在花心采蜜。
师:进一步往下联想到什么?
生:酿蜜。
师:嗯。联想到酿蜜,联想到甜。诗人把每天比作一首诗,又把每个字比作一颗星,最后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