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朗读美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开拓
南京外国语学校  蒋兴超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方方面面的传授,且这种传授多是单向的,学生的接受也是被动的;新课程标准指明了这种不足,它实实在在地要求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互动参与。其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而且再进一步明确强调,新课标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这无疑给我们一种启示,新课程标准在要求我们慢慢地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实行“大语文观” 的教育新理念,让学生不再受传统的知识体系的制约,而是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氛围中感受语文,语文素养得以不断地提高。当然,这种进步和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主要是靠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互动性参与来达到和完成的。
本文就从语文教学的别一种视角——朗读,来解读新课程标准。朗读是语言文字再创造的情感化过程,它有很强的听觉美感,能将文本中作者的感情形象地传达给读者。其实,这给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一个很大的启示,既然朗读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将情感介入语文课堂,那么我们应以之为语文教学的别一种视角和开拓。
朗读不是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简单转换。根据文本情感内容的不同,它有庄重美、含蓄美、融通美和质朴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根据不同的美能读出别样的情感来。“气者,音之帅也。情者,气之根也。”这便是说,气牵音,而情又牵气。朗读的美感是由情感而起的。见文生情,因情用气,也便怦然而动,油然而生了。古之有“字字珠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说法,讲究声音的参差错落,铿锵有力。其实,不同的文体,朗读的语气和情感的投入是不同的。
先说诗歌。诗歌讲究音韵的平仄,有很强的音乐性。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中也说到:“凡声有飞沈,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 叠韵杂字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新,飞则声扬不还。”可见,阴平、阳平给人以高昂、热烈的感觉,上声、去声给人以深沉寂寥的感觉。因此,朗读时应根据诗歌阴韵平仄、作者的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