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要创新,更要有人文
长征中学 姚青
[引言]
唐人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顾名思义,“传道”、“受业”自然是指教授知识学问,而“解惑”也许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次上,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心灵。把学习语文与丰富美好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背景】
在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上,有一篇《斑羚飞渡》,当时上之前,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故事是颇为感人,但总有做作之嫌。同时对新课标的学习,自己觉得和以往最大的改变是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创新思维。于是,我也设计了一堂所谓的创新阅读课(后来翻阅了很多教学文章,发现我的所谓创新也早已是陈词滥调了)。
我没有按教参的思路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老斑羚的牺牲精神,而是引导学生批判文章的不真实、作者的虚伪以及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当然,本文的不真实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我的引导也是水到渠成。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我颇为他们能说出和教参上相悖的见解而高兴,我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达到了。
课后学生问我:“姚老师,这样的课学了有什么用?这么不好的文章干嘛还让我们学习?”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你们从中学会了不人云亦云。”还很理直气壮。事后,我也回顾了这堂课,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但又无从入手,因为工作的繁忙,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人民教育》上看到了浙江宁波万里国际中学的干国祥老师的一堂《斑羚飞渡》课堂实录,才幡然醒悟我的课缺点什么——语文的人文性。
本学期为配合第一单元的学习,给学生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但是有几个学生看到杀鬼子中国儿童,听到鬼子奸污中国妇女时,竟在窃笑。我当时觉得好悲哀,在我们教育下的学生怎么这么冷漠,面对他人遭遇危险,不仅不感到心痛、同情、愤怒,反而颇有在一旁看热闹的味道。如果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栋梁,那这根梁真的有点刺伤了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