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训练(三)
教学目的:
1、 掌握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据运用的一般知识。
教学重点:
1、 掌握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据的准确选用与转述。
2、 掌握运用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训练目标:
二、讨论事实论据的准确选用与转述问题:
原材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示例1
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才华超群的少年,如果只沉浸在赞赏之中,而不勤奋努力,那将自我扼杀。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名闻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在20岁时,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逐名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讨论:怎样使事实论据扣住观点?1、通过概述把事例中对观点有用的部分突现出来;(1) 摘取。根据论点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
(2) 替换词语。为了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心论点的需要。
(3) 压缩:去掉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2、引用之后,对事例稍作分析议论,使之与论点相扣。转述事例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因此,概括事例时必定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某种评价,以突出其转述的侧重点为证明论点服务。
比较下面两例,进一步讨论:
示例2:
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历、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