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共鸣”
                     苏州九中 韩寒东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需要师生的智、情、意、行得到高度的统一,尤其是师生的情感要高度亢奋,心理要充分相融。在这一种精神状态下,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上,这里的思维活跃,其实就是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可见,“思维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体现了这些优质课的主要特点和本质要求。只有加强了师生间的“思维共鸣”,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尽快地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鉴于此,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共鸣的特点、功能以及如何发挥它在语文思维教学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语文思维共鸣的特点及其作用。
  思维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而语文思维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而产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我们要想达到思维共鸣,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原型启发下和问题情境的设置下,师生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使思维的整体从探讨(思维)的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使思维的形式从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到推出新的判断,不断地集中、发散,最后逐步趋于一致,在这一个思维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交流性。交流是引起思维共鸣的一种主要方式。正是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才使得思维群体始终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这为下面的思维共鸣创造了良好条件。思维的交流不仅让师生大脑内部信息得到了交换,促使了思维的不断调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趋向系统化、具体化,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能力更强,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争论(辨论)、鉴别、思考、检验,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范围、内容、进度等,从而迈入到更高的认识阶段,最终达到思维共鸣。
  其次是它的聚散性。从思维的指向性来看,思维有集中、发散两种。而语文思维共鸣正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这一动态思维过程中,集中与发散并不是矛盾的,它呈螺旋型旋转上升,正是这种不断的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过程把思维共鸣推向了高潮。而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地追求师生思维的聚合,忽视或排斥了思维的发散,这相当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力。事实上,思维的发散是语文思维共鸣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它给思维共鸣提供了活力和依据。在一个动态的思维“磁”场中,师生间个体思维相互影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