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80个字。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了解阅读对话的基本方法,即与作者文本对话、与环境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白板课件、配乐FLASH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背景音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别称吗?玉钩,斜轮,白玉盘,蟾宫,圆兔婵娟、素娥丹桂广寒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明月为题的千古绝调——《水调歌头》。让我们共同走入他的月色世界。
  二、时间旅行站: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下面我们将搭乘时间快车穿越千年,与苏轼共话一词。
  (一)与苏轼对话
  语言,是情感华美的外衣。欣赏古代诗词,只有经过语言这条通道,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听名家诵读)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请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透过诗句(句或词)……,我读懂你……(情感)小组讨论(背景音乐)
  例1:透过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我读懂你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