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60字。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播放幻灯片5)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