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小题,约10810字。
龙泉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宽宥 优渥 良莠不齐 黝黑昏暗
B.稔知 发轫 光阴荏苒 战乱频仍
C.腈纶 粳稻 不胫而走 噤若寒蝉
D.摈弃 并吞 彪炳千古 文质彬彬
2.下列各组语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担纲 蕃薯 霄壤之别 和颜悦色
B.飙升 履新 径情直遂 含英咀华
C.峰会 纹身 惠风和畅 揄扬大义
D.飘红 突显 雍容大度 歪门斜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反应太过激烈。我们岂能去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强求 善于
B.质疑 未免 苛求 擅长
C.置疑 未免 苛求 擅长
D.置疑 不免 强求 善于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蛟龙号深潜试验的成功,尤其是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成功研造展现出我国高精尖科技力量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B.武当山是道教文化圣地,起伏的山峦,古老的寺观,一条条古老而又逼仄的小道蜿蜒其间,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编织成武当的神秘。
C.在蛇山上傲立的黄鹤楼,伴白云悠悠,送江流滚滚,气势非凡;它精美的建筑形式,厚重的文化底蕴,无不使游人为之倾倒。
D.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给乔布斯的悼词中说:“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里,他让人们不但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对格律要求严格,形式上注重对仗,声韵方面讲求平仄和押韵。唐代是近体诗成熟的时期,王勃的《滕王阁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就是成熟的近体诗
B.现代作家表现自己感情的方式各有不同:鲁迅在杂文中用冷峻的文字包裹着不能遏止的愤怒;郭沫若用诗歌展现狂飙突进般的青春激情;巴金用小说坦诚、真率地叙述,表现对旧世界的反叛意识;沈从文则将对人性的爱融入了湘西世界的风情画中。
C.《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情节,诸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大闹野猪林”“火烧连营”“水淹七军”“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败走麦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段。
D.英国小说家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主人公面对墙上的斑点展开的自由流动的意识,散漫飘忽,有幻觉式的深刻的意味。而西班牙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中展示的幻觉则是对世界的象征性的理解。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题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
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zhǐ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写的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材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三国曹马①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