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68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市一中    杨桂芳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
  2、 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领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 学会运用音乐形式感受诗意美及韵律美。
  二、重点:理解诗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三、难点:如何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四、教时: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 介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让学生集体诵读《枫桥夜泊》、《鹿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后,老师强调:理解诗的意旨,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时情”。最后,老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境里去,与诗人产生共鸣。第二,找一些相关的意象,联想、想象其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
  在谈《枫桥夜泊》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然后,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时间:夜半。再联想这诗的主人公: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乡愁而难以入眠。至此,我特启发学生思考“客”字对理解诗的主旨的作用。客为什么会有如此思想?我们来云安中学读书,是不是“客”?我们有没有产生过乡思呢?这样,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理解,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都有过“客思乡”之感受。至此,学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
  2、 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
  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