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备课人:程有圣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感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1、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2、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
3、详略,正面侧面描写人物,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还已经加入其它国籍,成为他国公民。但国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变更,无论他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其不变的是中国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政道 (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赵无极 (法 画家)
周至中 (美 作曲家)
贝聿铭 (美 建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建筑家贝聿铭的一篇通讯,课前布置了同学预习,现在就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学生发言)
二、通读全文,疏通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阐释课题:华夏,我国的古称。
华: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简称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国是奴隶制的“夏”,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所以中国有“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之解,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1、为什么作者不用《贝聿铭传》、《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却偏给名为《展》?(这个问题等分析课文后再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