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小题,约9190字。

  忻州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崔文智  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来看,情景交融代表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还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令诗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由此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的作品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它们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选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改)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来看,情景交融代表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而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勃属文绮丽,请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