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小题,约8560字。
唐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谈传世
雷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2012年3月2日《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的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年十八,为郡督邮。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钞略。守高平令。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卒出收之,诘责所犯,即日考竟,遂弃官归。
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闻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宠。
(明帝)太和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诏美之,因以所获尽为将士赏。
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宠前后增邑,凡九千六百户,封子孙二人亭侯。正始三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六》)
4.对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原:宽恕。
B.可掩击也掩:突袭。
C.及因此得了,更善宠善:和好。
D.君典兵在外典:统领。
5.下列句子,分别表现满宠做事果决和用兵有谋略的一项是()
A.①朔等请罪,不复钞略②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
B.①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②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C.①诘责所犯,即日考竟②贼寻退还,被诏罢兵
D.①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②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宠初任督邮,打击豪强,颇有威势。郡内李朔等人依仗自己拥有军队,残害百姓。太守便派满宠前去纠察,李朔等闻后,前来请罪,再不敢为害乡里。
B.满宠任高平令时,血气方刚,嫉恶如仇。县人张苞是郡中的督邮,贪污受贿,干扰吏政。满宠率吏卒将其抓获,进行审问,当天就拷打致死,满宠便弃官回家。
C.满宠执法严谨,不避权贵。任许令时,曹洪亲戚的宾客多次犯法,被满宠抓捕治罪,曹洪便写信向满宠求情,满宠不听。曹洪又托付曹操,满宠就及早杀死了罪犯,结果反而得到了曹操的支持。
D.满宠治军,勇而有谋。他识破孙权先进军又退兵的计谋,保卫了合肥城;他又在合肥新城烧毁了孙权进攻的战具,打退了孙权号称10万军队的进攻;后又趁秋季收获之机,破坏了孙权的屯田策略,受到明帝的褒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5分)
(2)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