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20字。
《孔孟论学》知识整理
一、文化常识:
1.上文一到四则选自《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五到六则选自《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人称亚圣。
二、解释下列词语:
惑(huo)——迷惑逾(yu)——超过罔(wang)——迷惑
殆(dai)——危险篑(kui)——土筐覆(fu)——倾倒
暴(pu)——同“曝”、晒弈(yi)——围棋数(shu)——技巧、技术
三、成语: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的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
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一暴十寒——暴,同“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四、用现代文翻译课文,并理解文意: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不惑:不受迷惑。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逾矩:超过规矩、法度。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怎么说,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意思),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启示】学习作用——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修养,使人终身受益。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罔:迷惑殆:危险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了。”
【启示】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要密切结合。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敏:勤奋。好:喜爱,爱好。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下:地位比自己的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是以:即“以是”,因此。谓:称。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作为耻辱,所以给他取谥号叫‘文’”。
【启示】学习方法与态度——人应该勤奋学习,虚心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