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2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翻到前面,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我们先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单元说明)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学习本单元的说明,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生: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师:对了。好,你再说说看。
生:文章是记录人的成长历程。
师:在这儿涉及到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我们仔细想想看,我们有过幸福的回忆。
生:有。
师:这就不多说了,美好的向往,小小的烦恼,现在没有很大的烦恼,可能你认为已经很大了,但是至少在这儿都属于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有美好的,也有烦恼的,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想一切都是美好的。然后,我们注意一下学习技巧,刚才孟之沫说了,一是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那么在学文章的时候,这两点注意一下,结合文章的表达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文章的标题,我们一起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那这个标题读了之后,你能看出一些什么门道来?
生:这篇文章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地点。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也就是两个地点。哪两个地点?
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那么就是说,由这个标题,我们知道文章的什么?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写这两个地点呢?没看文章,有极大的可能。那么,还有“从”“到”呢?顺序,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过渡词,我们快速的浏览文章,找到“到”对应是的哪个段落?
生:第十段。
师:你读一下。
生:(读第十段)
师:刘洛含找到第十段,你是否同意?
生:我觉得是第九段。(读第九段)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哪种意见正确一点?
生:第九段。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九段。因为过渡应该是承上启下,这段中提到两个地点,要把他送到书塾里去……而且我觉得第十段完全没有过渡的感觉,仅仅是一种描述。
师:你是否同意?
生:我认为“到三味书屋”应当是由第十段开始的。
师:噢,原来你这样子。你看这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这个“到”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承上启下作用。如果你这样分开,把前面没了,如果只回答“到三味书屋”由哪个自然段开始,第十段是对的。你是这样理解的。但是,我们题目是合一块的,所以,是第九段。刚才分析很有道理,你是否把答案记下来了?他分析到几点?第一是结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有它为什么过渡?因为这里写到两个地点,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的转换。所以,这个到就体现了。本文作者是鲁迅,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风筝》,谁能回顾一下鲁迅,介绍一下。这书上没有写了噢。XX你说说看。
生:鲁迅叫张树人(全体纠正“周树人”)然后他有两个弟弟,周建人,周作文。然后,他……
生:浙江绍兴人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于是人们后来都称他为鲁迅。
师:我们刚才谈到作者,这是属于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有没有最简单的,刚才我们讲,几个同学,他们的角度都不一样,你要注意全面,全面,注意这样几个字。“名,时,地,评,著”也就是说,你要介绍的话,这几个方面都要介绍到。不过我们现在一般,这个时会省略一点。好。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地:浙江绍兴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最简单化,我读初中的时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