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小题,约6860字。
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
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
“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
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
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
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
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④。安乐公⑤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④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4.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阕:破、缺
B.孔明言教何碎碎:破碎,国破
C.周门人方之游夏方:把……并列、等同
D.孔明与言者无己敌敌:敌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3分)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7.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8.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9.①,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②云销雨霁,,,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李赋宁(1917-2004)陕西蒲城人,西方语言文学大家,中国外语界的一代名师。
面对李赋宁这样的人物,恐怕很多人对于英语的概念都得修正:1946年,出身西南联大的李赋宁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英文系深造时,乔叟和莎士比亚对于他来说,都算是“驾轻就熟”的题目,难度不足。于是他选择了古英语研究作为博士方向,这是连欧美优等生都认为太过艰深,视为畏途的领域。
莎士比亚不须说,历来被全世界奉为英语语言文学的标志;乔叟何许人也?写出《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他被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