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90字。
  河北省保定市祖冲之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卷Ⅰ(单选题  共36分)
  本卷共12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注音无误的是(   )
  A.迤俪(yǐ lǐ)      尴尬(gān gā)     糍粑(zī bá)      窈窕(yáo tiáo)
  B.骖騑(cān fēi)    睇眄(dì miǎn)    蟪蛄(huì gū)     逋慢(bù màn)
  C.锱铢(zī zhū)     岑寂(cén jì)     尺牍(chǐ dú)     梵文(fán wén)
  D.婵娟(chán juān)  茗烟(míng yān)   斟酌(zhēn zhuó)  滥调(làn di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飘缈   苦思暝想   察言观色   集腋成裘     渌水荡漾青猿啼
  B.言迄   名信片     乔妆打扮   金壁辉煌     出师一表真名士
  C.沽取   因才施教   声名雀起   批肝沥胆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D.剽窃   坐镇指挥   切中肯綮   人情世故     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沿河上百家企业的废水未经净化就直接排入河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这种两岸草木枯萎、河中鱼虾灭绝的状况。
  B.项羽被围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陈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D.关于李白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流传的故事未必不含着添枝加叶的地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以转制或撤销退出市场,对资质好的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其进行创新试点。
  B.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情况复杂。在国家整体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之前,各地要积极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C.专家认为造成青少年网瘾的主观原因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面对虚拟世界缺乏自控力,客观原因是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D.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以致难于适应市场竞争。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唐代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苏幕遮”等;题目要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都是乐府诗。后来,由于词也是按谱填写且可以清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D.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李白有“诗仙”之称,王维有“诗佛”之称,李贺有“诗鬼”之称。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
  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    ②山脊在平远中突兀矗立
  ③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    ④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7-9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