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7240字。

  梁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
  一、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艾蒿/竹篙磕绊/拌倒菜圃/惊魂甫定
  B.犄角/绮窗墟场/欷歔开埠/窗临远阜
  C.贫瘠/脊梁倔强/掘井癖好/譬如朝露
  D.啜饮/拾掇一瞥/撇嘴偌大/唯唯诺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徜徉震憾枕藉按捺不住
  B.颠簸发轫元宵百舸争流
  C.斑斓不啻翱游恪尽职守
  D.商榷炫烂蛰居汗流浃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世界大潮,浩浩汤汤,过去的十年,国际风云跌宕起伏,中国发展方兴未艾,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正能量。
  B.于是,黄周星的死震动了当时的遗民圈,尽管他死于七月,但五月五日追随屈原沉水而死的记载始终不绝如缕。
  C.往事如烟,似水流年,曾经心底的记忆片段,或悲或喜,已尾随时间的尾巴后面,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
  D.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如果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然
  D.居是州,恒惴栗恒:持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B.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C.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D.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就“税收痛苦指数”答记者问提到,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水平。
  6.下列关于《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强调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
  B.孔子在《论语》中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这些观点都是有助于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
  C.继父默德斯东把不到十岁的大卫•科波菲尔送去当洗涮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母亲大权旁落,不敢过问,也不敢和大卫•科波菲尔亲近。
  D.大卫第一次婚姻很失败,他的“娃娃妻”多拉是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过不了苦日子,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古人的步行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融美于善,道家融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7.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8.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融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9.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