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善用“空白艺术”
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一种神秘感,正因为未知而显示的“空白”,才充分的调动了观赏者的鉴赏活动,从而于“虚无”处读出“有”,于“空白”处读出内涵。……欣赏断臂的维纳斯,是从这“丧失”中,生出无限的想象,从“无”中生出无数的“有”,从而在鉴赏者的参与下,完成一次次的从部分到整体的美的飞跃。作者的这种于“无”中生“有”,“虚”处生“实”的审美原理,读者于“空白”处读出丰富内涵的美学追求,往往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此时无声”是一种力量的蓄积,是由一种高潮到达另一种高潮前的休止,是一座“波峰”涌现另一座“波峰”的“波谷”。“无”与“有”,“虚”与“实”,形成了一种交相映辉的关系。
艺术上的“空白”既是“无”,又是一种特殊的“有”,是“无”与“有”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也需要“空白”,课堂教学中的“空白”,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完成。如果只是教师在设置“空白”,学生不配合,课堂教学外动内静,就容易产生“冷场”。
一、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要求
1、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实现“空白”的前提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会促使学生乐意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教学中平等民主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老师要以亲切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哪怕学生的答问毫无可取之处,也要从他答题的表情、声音、姿势、态度等去挖掘其长处,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勇气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
2、培养协作精神,是实施“空白”的必要条件。
一个班学生知识基础与智力是参差不齐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会不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每个问题都拿出来讲和评,但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段“空白”里参与学习,并得到点点成功的体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敢于面对全班同学大胆提出疑问的学生往往是优生,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撑起质疑的天空,那么这不是我们所讲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空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协作学习。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学生中的“差异资源”,通过组内成员互相交流、探讨,使低层次的学生也有发表观点的机会,浅易的问题和无价值的问题在组内解决和淘汰,有难度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共同探讨。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解决重点问题,课堂效益会大大提高。
3、教授学法,是实施“空白”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会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全新的课文不知怎样去学,从哪个角度去入手。如果教师不在学法上加以指导,学生会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将是死水一潭的“空白”。要实施课堂的“空白”,关键在于给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导。
(1)交给学生学习各类文体的步骤。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多种,但教学的步骤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文言文学习可分三步走:疏通文意——把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