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6360字。
东兴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A、沁(xīn)园春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
B、瞋(chēn)目厚遗(wěi)秦王
C、颓圮(qǐ)方遒(qiú) 岁月稠(cóu)
D、青荇(xìng) 浪遏(è) 濡(rú)缕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怅廖廓苍茫大地峥嵘岁月书生义气
B.浪遏飞舟五岭逶迤忤视凄婉迷茫
C.河畔星辉班斓笙萧天伦之乐
D.青苔披荆斩棘花辨阙秦利晋[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长物,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真是一片“神境”。
B.大力提倡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误解。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嫦娥二号”改进了有效载荷性能,这大大提高了对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探测。
B.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世博旅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大约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C.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奥运会跳水冠军何冲,在两位小孩的协助下,用点燃中国爆竹的传统方式,点燃了本届亚洲运动会的火炬。
D.高考一轮复习有三忌:一忌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忽视打牢基础;二忌不可滥做题;三忌不可脱离老师,另起炉灶。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⑤③①⑥②④ B.④⑤③①⑥②
C.④⑥②①③⑤ D.⑤④⑥②③①[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6.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8.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三、(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