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思维,创作个性作品
——浅谈“主体——创造”作文创新教学的一点体会
赤岗中学 语文科 李华
中学的作文教学多年来一直遵循着文本和写作技法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生经过训练之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原则,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是由于过分强化和片面地将其理解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和全部,则导致学生作文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八股式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这种片面强化只能导致机械的模仿、复制,无法让学生展现其丰富的个性和旺盛的创造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于是我尝试运用“主体——创造”的作文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主体——创造”模式即是在作文教学中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系统的心理智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培养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
首先,是要为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借鉴郭沫若先生的创作理念:“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文章,特别是美文、时文的积累,指导学生先“求其法”,待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求其化”,变通出新,创造出新。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时讨论。通常由老师定出每期的阅读书目,有针对性的巩固课内文体知识,并适当进行课外的知识拓展。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再推陈出新。平时语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篇的积累,注重生活观察的积累,注重写作练笔的积累,注重写作素材和技巧的积累,注重对个人事、身边事、家庭事、社会事、天下事的积累。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他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