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80个字。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月日学期总第课
  愚公移山(阅读课)
  【学习目标】
  1.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故事的寓意,懂得愚公移山的精神。 
  【学习重点】1.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理解故事的寓意,懂得愚公移山的精神。
  【课时】第2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检测卷、教案、教参、红笔]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背诵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预习检查
  见课前检测卷,学生当场完成并集体批改订正。
  互动学习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再次熟悉故事。 
  2.看文章标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吗?
  明确: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有没有持不同意见的人?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过渡:“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是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