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70个字。
导学设计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这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课前准备: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讲“孟母三迁”故事导入新课
2、展示目标:(教师读或学生齐读)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
学生借助参考书学习,教师点拨【二】比,的,内城,外城,包围,连词表承接,代词它代城池,表转折却,一定,这样却,这,判断句,不,判断句,护城河,池塘,武器装备,坚固,锋利,粮食,放弃,离开,到,代词城池,这,所以,限制,凭借,的,界限,巩固,国防,险要,震慑,武器装备,强大、精良,王道,……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通“叛”,背叛,代词,他,归顺,凭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人和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多助
寡助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标导航: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背诵这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分钟)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他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他有“亚圣”之称。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自学检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篇文章出自_____ _ _。作者孟子,名_______,字,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 ____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___ ___以后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 ___,有_____ _之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