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610字。

  2013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整理
  【作文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审题立意】
  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从材料的主要寓意来看,学生应该是审题立意的主要人物,也可以从老师方面立意。
  1、从学生角度立意:
  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以及学生“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这件事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一是知道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二是没有放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探索习惯,受益无穷。二者立意皆为切合题意。可以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
  (1)从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看: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经是课本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 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先思考,后做事;学思结合。                                                  (占15%)
  (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不管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要有发现和探索精神;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                    (占20%)
  2、从老师角度立意: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明示,“影响”未谈及好坏,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教诲,要不然他不会一路走向成功,所以对老师不可指责,老师的话对他无异于当头棒喝。可以从正面立意—— 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占30%)
  【阅卷感触】此材料中老师的做法只能认为有些不妥,没有指出学生探索的失误,没有引导激励学生去正确的探索,但绝没有扼杀学生的探索行为之说。立意时很多学生把矛头指向老师,认为是老师“扼杀、摧残、葬送”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甚至还认为是老师葬送了学生的前程(只成了大学生而没有成为科学家等名人),拟题时题目中带有“扼杀、摧残、葬送”等偏激的字眼。这种思维定向恰好体现了学生不理性、不正确的认识观。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在知道回答错误后,还期盼老师夸夸自己,不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错误意识的诱导,使学生曲解或忽略了材料中的“大学毕业生”的暗示,导致偏离题意联想。                                          (占35%)                 
  总结:这次作文题目应该是偏重于理性的,这对目前有些学校作文训练光去训练三段组合、训练文笔等也是一个纠偏,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应该建立。
  【变式审题】
  ……,老师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冷冷)地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