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9张。有教案,约6010个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乡市第七中学侯赟
  一、教学设计说明
  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所以,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要求:
  (一)总目标: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阅读要求: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根据以上要求,我在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时候,从“别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别了”的四个场景,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四个场景及象征意义;品味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耐人寻味的结语等。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场景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品味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主要的教学流程有:激情导入,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香港的历史是我们的屈辱史,为理解文章的含蓄奠定基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从新闻特写的角度感悟四个场景的象征意义;品味语言,在朗读中品味作者含蓄的民族自豪感,品味结语的巧妙之处,感悟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语文版八年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新闻,四篇课文的形式不同,有消息,有特写,有电视解说词,有人物通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类新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重大任务。本单元四篇作品在传递新鲜、真实信息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国家强盛的体育盛世之喜,《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主权重获、国望提高的国事之喜,《生命之舟》是生命获救的生命之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科学梦想实现的科研之喜。这四篇文章可以说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
  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新闻特写的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方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2、学情分析
  香港回归已经14年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久远的事情了,他们对香港回归的意义已经不能深切地感受,因此导语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理解文章内容就容易了。设计的时候一是抓住特写的文体特征,二是品味新闻特写的语言,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学生平时对新闻类节目并没有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新闻,尤其是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看政治新闻的兴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