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有教学设计,约3110个字。
《短文两篇》教案(1课时)
庐丰民族中学曾传康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3、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等。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二、指导学习课文《日》。
1、学生朗读《日》,把握课文《日》段落结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2、合作研讨问题: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日》。
①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②“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③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