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30字。
《草莓》教案
一、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即题目;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学生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受,体悟珍视过往,正视现在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联想,通过观察事物、回忆生活细节,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时间流逝,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珍惜呵护它。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运用联想由物及人、由物悟理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草莓”在文章中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难点:
1、 学生体悟本文所蕴涵的“变化”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感悟。
2、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回忆,提高学生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法:
质疑、讨论、引导、联想。
二、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同学们入学报到、军训时夏末,而现在已经是秋季,请同学们回忆牙克石这两个季节的不同之处?
同学们谈了自己对牙克石两个季节的不同感受,观察很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一下异国的夏秋风情。
2、认识作者(学生阅读注释)
3、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1、3两段,然后提出问题:
① 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 运用的手法?(对比)
4、阅读第二段: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5、老师:作者因一颗草莓引起了对自然地观察,向我们描绘了在不经意中六月到九月的变化,如果我们是此时的作者,你会有何种感慨?我们是否与作者不谋而合呢?阅读课文的第4、5节,然后提出问题:
①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怎么形容的?(青春/人生,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②作者在第四段下了什么结论?(大凡我们所禀赋的东西都认为是????????)
③作者后来坚持这个结论了吗?又有了什么真切的感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