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必须先明确命题意向及题型特点。
诗歌鉴赏的测试意向是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形象,指诗歌中描写的人物、景物的特征和意义,也指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语言,即品味诗歌遣词炼句、炼字炼义的技巧。技巧,指诗歌的章法创意、抒情言志的方式方法等。评价,主要是对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鉴赏的题型特点是小而巧。切入角度小,大凡是从一字一词或一个诗句切入发问。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由"折柳"一词切入,考查这一文化意向的寓意和在诗中的关键作用,可谓小小切口,关涉宏旨。切入角度小,而设题创意又十分巧妙,这是诗歌鉴赏题型的第二个特点。例如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切入,即要求考生抓住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两个字,去洞察诗歌的情与境,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创意十分巧妙。又如2003年上海卷是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创意十分新颖。北京卷这两年都是采用主客观题结合,先选择再比较鉴赏,两种题型相互为用,设题创意也是十分精巧的。
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总而言之,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地解读;扣题作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
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总要求是"扣题作答,言之成理"。这就必须认真审读命题,抓住关键词语,明确答题要求;仔细阅读诗作,从标题、诗文到注释,都要反复咀嚼,从而整体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情感倾向和表达技巧。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时先要审读题干,然后读诗,再将二者结合思辨,扣题作答。命题有三问:寓意是什么?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其实三问是相互关联的,而且都关涉到诗歌主旨与情感表达。仔细阅读诗作,题目便告知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事由--"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如何?"折柳"之曲,引发了羁旅之人的多少思乡之情。这便悟出了诗之主旨,而这一主旨又正是由闻听"折柳"之曲委婉抒写出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诗人赋予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思恋故乡。如此这般,三个问题答案便全然在胸了。
二、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诗歌形象,是指诗中描写的意象、意境,也包括人物形象。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自然是我们鉴赏诗歌时感受理解的重点。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作者所描绘形象的特征,体味意象、意境中情与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登高》用"悲秋"二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并将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首联勾勒出深秋肃临天下的动人意境,"猿啸哀"、"鸟飞回"两个细节透出无限惨淡、凄凉。颔联勾画出广阔的长江秋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似乎飘洒着无边的迷茫,涌流着不尽的悲怆。由于"悲秋"二字的点化,我们能够把握江峡秋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