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270个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导学演练
  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第一中学赵洪军邮编:272504  手机:13406260263
  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与柔美的哀伤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同步导学演练
  【走进文本•基础阅读】
  一、导航•课前激趣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感知•文本主旨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三、积累•学有所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明汹涌()sī ()哑fǔ ()烂
  hóu()咙悲fèn ()坟mù()海xiá()
  2.《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四、精读•学有所思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行中的“温柔的黎明”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导学演练
  【走进文本•基础阅读】
  一、导航•课前激趣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感知•文本主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三、积累•学有所得
  1.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  )
  A.“灰烬”B.“奇异的芬芳”C.“那么细,那么软”
  D.“血和灰.阴暗”E.“没有渔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写的。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发行的书。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桥
  杨山
  道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
  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
  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
  (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
  A.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充当“大队”文学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