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540字。

  2013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13.0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选自《新京报》2012年10月12日)
  1.下列关于“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
  C.莫言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
  D.莫言小说的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
  A.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