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5年高考作文考点详解(总说)
考作文命题趋向与训练对策     
所谓写得好,就是同时又想得好,又感觉得好,又表达得好;同时又有智慧,又有心灵,又有审美力。——[法]布封
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落笔无误,笔随心至。
一 命题趋向   
(一)命题类型:一篇大作文,范围话题型,体裁不限,表达方式多元化综合型。
经过20多年的摸索探讨,高考作文命题类型已趋向于成熟、定型。这种作文形式有其存在的相对合理性,当是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的一种主导形式。
早几年的材料作文,是要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确定命意。也就是说,材料中必然暗含一个扣,让考生猜我的心思,迎合我的观点,限制学生的命意随我来。这样,考写作这个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对“材料”理解分析了。于是,出现了“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的原则呼唤。
2000年,“门户洞开”,除“答案是丰富多彩”这一话题本身就十分宽泛外,还做了多方面开放性的提示,限制似乎只剩下“话题”和“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了。考生脑中贮备的思想和材料大抵尽可以拈来一用。写作空间广阔了,认识多元化了,创造性思维也似乎拓展了,但是,由于命题限制的过于宽泛,“宿构”的方便之门也打开了。阅卷时,许多老师都碰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文。如此而往,必然损害高考的选拔功能。
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对“范围”增加了限制,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在内容、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大致雷同的考卷,便有了对这类卷子在按原貌评分的基础上视雷同程度以50%~90%打折的尴尬。2002年“涛声依旧”。
2003年的作文题在解决选拔人才与引导教学这一矛盾和把握好开放空间和限制范围的度上,比前几年处理得要好,并将产生好的导向作用。这对一些教师在高考作文训练时不注重审题立意的训练,对一些考生指望新瓶装旧酒,准备那么一两篇文章打天下,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而非水平考试,高考作文的目的是能让考生拉开距离,有利于选拔人才,高考作文,是必须带着镣铐舞蹈的。
(二)取材范围:关心社会现实,关注时事热点,聚焦人生发展,合时合事,表现自我,从一般性趋向于实用性。
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写,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思考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前途,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原则。高考作文不必紧跟政治形势,但一定会联系社会现实,不过有时直接明了一些,有时隐含暗合一些。总之,文章合时合事而著,高考作文的取材范围不会脱离这一传统。当然,命题取材有大背景,下笔行文不一定都要硬扣形势,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懂得“大题材小角度”的处理技巧。
另外,我们注意到,同样是联系社会现实,命题取材似又有从自我眼中的社会现实到社会现实中的自我,从一般性到实用性的趋向。命题取材注重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超出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范围;侧重于表现自我(或自我群体),展示自我(或自我群体);往往聚焦于人生价值,人生发展,人性认识,人格塑造。
(三)思想内容:正确的思想观念,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个性品格,从“大道理”(粗放说理)趋向于“小认识”(具体评价)。
高考作文测试的不仅仅是考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之类,还在衡量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修养程度。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那些愤世嫉俗、消极低沉的情绪不要进入考卷。
总之,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无外乎思想观念、人生理想、道德情操、个性品格等几个方面,无论侧重于哪个方面,考生都应把镜头聚焦于真、善、美,要立足全局看主流,即或是激浊,落脚点也应在扬清。总之,一篇考场佳制,行文(形式)固然要美,立意(内容)也必须要高,二者不可或缺。
我们还注意到,高考作文的内容由相对粗放的说理趋向于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评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