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注意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陆丰市甲子中学:黄泽镍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适应性运动,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任何心理过程的活动总是表现为有注意参加才能实现,它保证人能够及时的反映客观规律及其变化,使人更好的认识思考问题。很好的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守财奴>>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明确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我设置了这些问题让学生跳读课文:1小说中刻画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2葛郎台是否真正的爱妻子、女儿?学生带着问题集中精力读完课文,对小说就有了整体感知。大多数学生当堂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贪婪、吝啬,爱财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并能简要的说出小说的情节。
二:以启发“有所不知”的问题引起并保持注意。
启发有所不知能积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读完课文,对葛朗台有了认识,会觉得惊奇好笑,议论纷纷。此时,我及时设疑:我们弄清人物的刻画方法,那么,你们觉得那些词语运用得最好?学生的思路又集中起来,有的人说“纵,扑,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有的说“撬、摆、推”,有人说“瞪、盯”,我及时的肯定并作了简单的评析,又抓住其中的“瞪、盯”发问,两个词都有“看”的意思,可以互换吗?并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来,能吗?学生的眼睛各有表现了,有同学说出了两个词的区别:瞪,张大眼睛的看;盯,是集中精神的看,两者不能互换。我有顺势设疑,为何不能互换,对刻画人物性格有何作用?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大多数议论着并跃跃欲言,最后吴++的回答博得大家的赞同,他的回答是:瞪着金子的眼光写出了葛朗台看到金子后的欣喜若狂的情状,又写出了他想占有金子的心理,并导致“纵、扑、”的动作出现。盯着女儿跟梳妆匣写出了他抢到梳妆匣后又怕失去的心理。两个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他的性格:贪婪。
“有所不知”的问题设置让学生的思想集中,注意加强,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三:适当简要的板书唤起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
板书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能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守财奴>>一文情节曲折、线索清晰。我采用了跟学生一同设计板书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它们的注意。
A向女儿屈服 1发现梳妆匣
B抢夺梳妆匣 2妻晕
C父女讲和 3妻死
D诱骗继承权 4风瘫
E看守密室 5弥留之际
F抓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