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50个字。长春版九年级上册
六现代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两首诗歌,了解穆旦、郑敏两位诗人,以及“九叶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习欣赏新诗的几种方法。
3. 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穆旦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面对民族危亡的苦痛,以及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2. 体会诗人郑敏如何运用联想,由眼前丰收的稻束,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慨,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联想构思。
教学难点
1. 理解穆旦诗歌中的思考,体会诗人痛苦中隐含希望的爱国之情。
2. 理解“稻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鉴赏诗歌。
1. 解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
年仅23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2.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