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9250字。

  山西省2013届高三高考真题演练考试(一)
  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流,是泥沙俱下的,因而对待传统文化就存在批判与继承的问题。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这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
  文化传统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潜于民族文化意识中,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活的动力。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为奔流不绝的江河,那么推动江河之水流动的就是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而只有在前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发展;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存留,其积极的因素是每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消极的因素则是发展的障碍。如何激发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 ,也包含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中。
  文化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创造物,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文化的创造性体现于文化的人化进程。人化的进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也包括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相统一的进程。在人化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而其中人化进程的价值观念居于核心的层次。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文化的非人化进程虽然不是人类主动追求和创造的,但是其却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中。黑格尔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的、习惯的观念的否定,是对所谓神圣事物的反叛。历史的进步正是通过推翻旧传统、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代之以新制度、新秩序、新习惯来实现的。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更不是毫无批判地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在对传统经典的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
  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
  B.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就是文化传统,反过来,文化传统又推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C.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
  D.传统文化中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的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学会激发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汪大猷,字仲嘉,庆元府鄞县人。绍兴七年,以父恩补官,授衢州江山县尉,晓畅吏事。登十五年进士第,授婺州金华县丞,争财者谕以长幼之礼,悦服而退。
  参知政事钱端礼宣谕淮东,辟干办公事,充参议官,迁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户部右曹。入对,言:“总核名实,责任臣下。因才而任,毋违所长,量能授官,毋拘流品。”孝宗顾谓左右曰:“疏通详雅而善议论,有用之才也。”除礼部员外郎。丞相洪适荐兼吏部侍郎,仍迁主管左选。
  权刑部侍郎,升侍讲,言:“有司率用新制,弃旧法,轻重舛牾,无所遵承,使舞文之吏时出,请明诏编纂。”书成上进,上大悦。
  尚书周执羔、韩元吉,枢密刘珙以强盗率不处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